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根脉中华 | 来澳门看场非遗秀

点击数:1111 发布时间:2025/10/13 22:28:28 发布者:管理员




当机械臂随西北花儿的旋律精准起落,当仿生飞鱼伴着彝族古歌穿梭于虚拟海洋,80分钟,观众仿佛跨越一万两千公里,从蒙古草原的呼麦声里直抵岭南舞狮的光影中,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张艺谋导演的《澳门2049》的震撼现场。



立足澳门特色

聚焦文化愿景


澳门,这座有着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基因的城市,成为了一场未来文化探索的重要起点。《澳门2049》共有8个节目,分别为《神鼓·影子》《呼麦·飘渺》《苗歌·空灵》《岔口·面具》《秧歌·数控》《彝声·海洋》《美狮·光芒》《唱书·源起》,呈现了西北花儿、蒙古族呼麦、苗族古歌、京剧、北方秧歌等8种非遗,这些非遗被现代科技赋予了全新的呈现形式。


《澳门2049》制作人黄泽群在提及与张艺谋导演合作时,清晰勾勒出心中的愿景:他们希望借由这场演出,勾勒出2049年中国文化的鲜活模样,将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瑰宝汇聚于此,借由澳门这个平台传递至世界,让这份文化传播的愿景,在未来的时空里绽放光芒。



会“变身”的剧院

解锁视听双重震撼的秘密


当你推开剧院大门,或许从未想过脚下的座位会 “变身”—— 它既能组成容纳2000人的专业观众席,又能一键切换成开阔平整的活动场地,让精彩演出与盛大宴会无缝衔接。这座 “动态剧院” 的空间藏着太多颠覆想象的惊喜,全球顶尖的沉浸式音响系统让声音能 “走路”,让观众清晰捕捉到舞台每一个角落的声音来源,为《澳门2049》带来视听双重震撼。



现代科技赋能非遗音乐


当非遗音乐走出传统的边界,与电子音律、现代声光技术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澳门 2049》便以这样一场突破性的音乐改编,为观众打开了非遗传承的全新视野 —— 它不仅让古老的非遗音乐在多元融合中变得更立体、更富感染力,更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印记巧妙串联。


《澳门2049》驻场音乐总监陈志翔是一位台湾青年,从西北的 “花儿” 到云南的彝声海洋,从蒙古族的呼麦到陕北的说书,细数其中8大非遗元素的独特魅力,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动与思考,始终怀揣着对祖国非遗文化的深深认同,以及那份源于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深深自豪。他认为通过作品不仅能欣赏非遗,更能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彰显出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进一步强化了台湾青年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归属感。


打破边界,《澳门2049》里面藏着创作者们对文化的极致追求,为观众带来别出心裁的东方美学视听盛宴。张艺谋用他标志性的东方美学视角,将8种非遗技艺编织成舞台叙事。科技从未喧宾夺主,而是成为非遗的“翻译官”,让传统与未来在此完成对话。



《澳门2049》

不仅让非遗获得了

世界级的展示窗口

更用文化与科技的碰撞证明

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

而是能在创新中永远鲜活的力量



总监制/胡翼
监制/蒋蔓菁 宋雪
主编/张蓓 
总台记者/杜苏闽 王冰月 

编辑/李春柏

往期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