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烽火壮歌 | 珠江涛声中的音乐呐喊

点击数:1120 发布时间:2025/8/25 18:06:22 发布者:管理员




当抗战的硝烟漫卷大地,广东音乐人以旋律为枪、以歌词淬刃,在山河破碎之际奏响不屈的战歌。他们从岭南乡土中汲取精神血脉,让珠江的怒涛激荡创作豪情,将南粤民谣元素融入音符,化作保家卫国的音乐呐喊。


何安东:抗战歌曲的先行者


“九一八”事变后,广东音乐人何安东携手陈黄光,以粤语填词创作了抗日歌曲《奋起救国》。该曲旋律激昂、歌词凝练,迅速在华南地区广泛传唱,并传播至海外华人社群。尽管以方言谱写,但其强烈的爱国情怀使之突破语言界限,成为早期抗战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IMG_256



冼星海:人民的音乐家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在中国澳门的一个船工家庭。他谱曲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借黄河怒涛展现民族悲怆与刚强,是抗战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作,更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发出的呐喊,周恩来赞其“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冼星海创作的抗战歌曲流传甚多,如《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只怕不抵抗》等。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里,这些抗战歌曲传唱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马思聪:烽火琴音里的“号手”



海丰籍音乐家马思聪,善于从民谣中汲取力量进行创作。他认为,孕育于广袤大地的中国民谣,蕴含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内核。在音乐创作中,他充分吸收民谣的养分,赋予作品深厚的民族根基。抗战期间,他创作的《武装保卫华南》战士们!冲锋啊!》等歌曲以鲜活节奏震撼人心,让音符在战火中化作冲锋的号角,凝聚起抵御外侮的磅礴力量。



抗战期间,广东音乐人创作了大批抗战歌曲,如海丰籍陈洪创作的《把敌人赶出领土》《上前线》,台山籍李凌创作的《保卫大广东》《军民合作》,阳江籍何士德创作的《新四军军歌》


他们创作的抗战音乐,注重音乐艺术的地方化与民族性特色,富有岭南韵味。比如冼星海《顶硬上》一曲,灵感就来源于广东码头搬运工人的号子,粤语方言味道浓厚。李凌在《保卫大广东》中利用粤语的高降调创作歌词,使方言音调变身战斗号令。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广东音乐人积极投身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们谱写的铿锵乐章,凝聚起民族的磅礴力量,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旋律早已熔铸于民族血脉,成为我们的精神密码,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总监制/胡翼 安亚强 
监制/杨春民 宋雪
主编/张蓓 
总台记者/王文娟 
值班编辑/小喆

往期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