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根脉中华|在这个展,看见殷商

点击数:1120 发布时间:2025/8/25 22:21:48 发布者:管理员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看·见殷商”特展一次性集结了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38件(套)宝藏文物从甲骨、青铜到陶器、玉器,应有尽有,全景还原殷商的政治、生活、信仰与艺术。顺着时间的长河,我们可以从将军与王后的荣耀出发,走进商代人的日常,再抵达现代文化的创意舞台,感受三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


王后与战神的传奇妇好鸮尊


故事从王朝的核心人物讲起。公元前13世纪,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女军事家,不仅统率三千“虎贲”征战四方,还深度参与政治与祭祀事务。1976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发掘了保存较为完整的商代妇好墓。在距墓口7.5米、水下1.3米处发现两件鸮尊,因在器物内壁发现“妇好”铭文,因此被命名为“妇好”鸮尊。“妇好”鸮尊通体装饰8类纹样,繁复而层次分明,体现了商晚期青铜器装饰技法的成熟。这两件鸮尊修复后分别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收藏。

   

鸮在商代被视为战争之神的象征。这对鸮尊圆眼宽喙、双翅紧收、四趾抓地、尾巴下垂,比例严谨、姿态稳健;器身满饰繁复纹样云雷纹、饕餮纹、羽翎纹、盘蛇纹、鸮纹、蝉纹等,后脑两枚盖钮更铸成立鸟与龙的造型,尽显殷商青铜工艺的巅峰。


展柜后的3D互动屏还能呈现它们的“体检报告”,两只鸮尊高度相差不到1厘米,重量仅差0.7千克。国博鸮尊高45.9厘米、重16.7千克;豫博鸮尊高46.3厘米、重16千克观众细细比对这对跨越三千年的“战神使者”。


殷商人的搓澡神器陶?

从战场转入生活日常,殷商人的生活同样细致讲究。这件陶?(音同“闯”)正面是一块刻满方格纹的圆形陶饼,形状颇似现代磨脚石,中间厚、边缘薄,横竖交错的纹路整齐排列背后连着一枚陶环,恰好能穿进手指握持。 


图片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1975年殷墟小屯村出土时,考古学家一度摸不清它的用途。经过文献比对与实验研究,才确认它是殷商时期的人体清洁工具古人的搓澡“神器”。陶?的纹路不仅美观,还能增加摩擦力,配合皂荚使用,清洁效果很不错


在当时,“洗澡”指洗手洗脚,“沐浴”才是洗头洗身,两者合并才接近今天的洗澡概念。搓澡并非所有古代社会的普遍习惯,陶?的集中出土说明它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有关,映照出殷商人对个人卫生与生活细节的讲究。


殷商的“练字帖”习字卜甲

与物质生活的精致相呼应的,是殷商人对精神与技艺的追求。下面这片看似普通习字卜甲,是人们练习刻写占卜用语的字帖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系统,也是汉字的源头。殷墟已出土约16万片甲骨,记录了祭祀、战争、农事、天气等卜辞内容。在商代,占卜是国家大事,刻字需庄重工整。初学者会用废弃牛肩胛骨或龟甲碎片反复刻写常用占卜术语,熟练之后才能参与正式卜辞刻写。习字卜甲为研究商代的文字教育、工艺传承及早期书法风格提供了直接证据。


这片甲骨上密密麻麻的刻痕,是学习的印记,是文字诞生初期的心跳与搓澡的陶?一样,它们都在日用之中,记录下殷商人“工匠精神”般细致与坚韧。


古今对话哪吒电影中“结界兽”同款武器


从陶?映照的生活细节,到习字卜甲承载的精神与技艺,殷商人的日常早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中。而这条文化脉络,并未止步于三千年前。


“看·见殷商”中,文物的活化利用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展览以2025年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切入点,展示片中道具制作的灵感来源,让观众直观感受跨越千年的创造性转化。片中的结界兽,融合了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与青铜鹰形铃它手中的巨大问号形武器,造型取自甘肃博物馆的虎纹钺,边缘锯齿则参考了陕西城固县张骞纪念馆的青铜锯齿镰形器而东海龙王敖光的刀,则源自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玉刀。


通过这样的再创造,三千年的青铜与玉器从历史的长河中跃入当代影像,不仅延续了文明的生命力,也让更多观众在流行文化中与它们重新遇见。


从妇好鸮尊的王权传奇陶?的生活温度,习字卜甲的精神刻痕到哪吒“结界兽”武器的现代新生,这展品串联起殷商文明的力量、智慧与创造力。殷商不止属于史书,更融入当下的文化与想象。从甲骨到大银幕,三千年的文明依然鲜活。



总监制/胡
监制/蒋蔓菁 宋雪
主编/张蓓 
编辑/朱红娜 葳葳

往期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