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从“休渔”到“牧渔”,广东人的“第一口鲜”从何而来?

点击数:1136 发布时间:2025/8/25 13:28:13 发布者:管理员




为期三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已结束,广东沿海千帆竞发,渔船犁波耕海,奔赴蔚蓝深处。不久后,一批批活蹦乱跳的鱼虾、膏满黄肥的蟹贝将“鲜”达餐桌,成为千家万户舌尖上的海洋之味。在整个休渔期间,现代化海洋牧场发挥了重要保供作用,守护了广东人的“海鲜自由”。

“移动牧场”驶向深蓝

海洋牧场现代化离不开高端海工装备的强力支撑。今年6月,由中船集团黄埔文冲建造的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在广州南沙正式交付。凭借自身强大的航行能力,“苏海1号”能转移到不同海域进行养殖生产,为三文鱼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建造“苏海1号”的中船集团黄埔文冲船厂总工艺师陈伟在接受《“港”清楚》节目采访时表示,养殖船是兼具自主航行与船载养殖加工功能的新型船舶,其核心难点在于将水、氧、光、料、污五要素有机融合,构建适宜鱼类生长的生态环境。

种苗“芯”动力强劲

优质种源是海洋牧场的“芯片”。广东海水鱼苗和虾苗产量已连续七年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全省海水鱼苗产量近68亿尾,占全国一半,优质的种苗,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注入“芯”力量。

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会宏表示,南沙依托天然资源禀赋和政策扶持,成功实现拟穴青蟹苗种本土化培育突破。目前团队正全力构建标准化、规模化的青蟹苗种繁育体系,为后续产业发展夯实种源基础。

自2023年起,广东累计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39个,一条贯穿苗种、装备、饲料、养殖、加工、服务及文旅的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正加速成形。未来,广东将在深化海洋生态保护的同时,持续为百姓的餐桌输送更丰富、更优质的海产品。




监制/胡翼 宋雪
主编/张蓓 
总台记者/邝倪升
编辑/王亦佳

往期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