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48 发布时间:2025/8/19 21:12:27 发布者:管理员

当抗战的烽火燃遍山河,有两首歌曲穿透硝烟,化作民族救亡的时代强音。
一首诞生于校园,讴歌青年学子挺身而出的担当;一首回荡在战场,礼赞游击战士灵活机动、奋勇杀敌的战斗精神。两首歌看似不同,却在民族存亡的底色上,熔铸成永不熄灭的信念之火。
1934年,随着电影《桃李劫》上映,《毕业歌》的激昂旋律激荡起一代青年的热血。“同学们,大家起来!”这朗朗书声,此刻已化作民族危亡之际的觉醒呼号。为了救国,青年们毅然放下书本,将“天下兴亡”的信念铭刻于心。歌声就是号角,激励他们奔向抗日的战场。这首歌,是那一代人用热血写就的毕业宣言,更是烽火岁月里的青春战歌。
“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这不仅仅是青春的誓言,更是明知前路炮火连天,仍以血肉之躯迎向危难的决绝。在这首歌中,奔涌着一个民族最珍贵的青年精神:当青春与时代的危难相撞,“担当”便成了最壮烈的成长礼。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1937年,贺绿汀在山西临汾的烽火中,用轻快的旋律谱写了《游击队之歌》,记录下游击战的智慧与坚韧。没有精良的装备,就从敌人手里夺,让“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固定的阵地,就隐入“密密的树林”“高高的山岗”,以灵活战术与敌人周旋。
游击队员们穿越硝烟,眼中燃烧着火把般炽热的光芒——他们中有放下锄头握紧步枪的农民,有扔下工具箱义无反顾奔向战场的工人,也有高唱着《毕业歌》“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誓言的学生。此刻,他们拥有同一个名字:中华儿女;肩负同一项使命:守卫山河。
从《毕业歌》“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到《游击队歌》“我们就和他拼到底”,两首歌如同传递的精神火炬——前者唤醒热血,后者淬炼锋芒,共同凝聚成“天下兴亡,我辈担当”的信念。民族危难之际,青年以书生意气点燃火种,工农大众以血肉之躯化作薪柴,终成燎原之势。
如今重听这些歌,仍能感受到当年星火般的信念。它们并非尘封的旋律,而是早已化作流淌在血肉中的文化基因——每当民族遭遇风雨,总有脊梁傲然挺立,这份“担当”始终如熊熊烈焰,照亮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壮阔征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