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42 发布时间:2025/8/20 23:07:00 发布者:管理员

在今天(20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少将副局长吴泽棵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纪念氛围烘托上,将把奏唱抗战曲目融入到纪念大会的暖场环节,由联合军乐团和合唱团现场奏唱《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反映抗战时期的经典曲目。
这些经典抗战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教儿打东洋’的感人场面,感受‘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壮丽场景,穿越烽火硝烟的抗战岁月,感悟兴亡有责的爱国情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激动人心的烽火壮歌!
★《松花江上》:激励中华儿女的觉醒之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大量东北军民被迫流亡关内。1936年,在西安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张寒晖目睹东北军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倾听了他们对故土的刻骨思念和“打回老家去”的强烈呼声。国仇家恨交织,他谱写出感人肺腑的《松花江上》。
从流亡者的悲歌到民族的永恒记忆,《松花江上》以血泪控诉唤醒民族之魂,激发出全民抗战的怒火。歌曲的旋律至今仍在警示我们:勿忘历史,奋楫前行!
★《在太行山上》:太行魂,中国声
七七事变爆发后,随游击队转战山西陵川时,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也看到了到处是控诉日本侵略者而义愤填膺的人群,到处是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出现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这又让他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于是《在太行山上》的词作从桂涛声的心底迸发了出来。1938年6月,桂涛声找到冼星海,请他为《在太行山上》谱曲。冼星海奋力谱曲,一首兼有抒情性与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由此诞生。
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在太行山上》,凝聚了全民族抗战的钢铁意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发出了时代强音,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保卫黄河》:从“必死的决心”到“必胜的决心”
1938年底,25岁的光未然在前往抗日前线途中渡过黄河,目睹了黄河壮丽的景色和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被苍劲有力的船夫号子深深震撼。1939年春,他和好友冼星海重逢在延安,两人相约再次进行音乐上的合作,这部史诗性的民族音乐巨作因此诞生。
诗人光未然曾坦言,自己当时甚至不敢想能活着看到抗战胜利。那时抱定的信念是:“我要跟敌人拼到底,绝不退让!”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让他在《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原词中写下震撼人心的“必死的决心”。
与原稿不同,后来演出时朗诵词由“必死的决心”改为“必胜的决心”。一字之变,既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也凝聚着对民族胜利的坚定信念。
这些镌刻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红色经典,早已超越时空界限,化作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它们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家国记忆,是绝境中挺立的民族脊梁,更化作新时代鼓舞奋斗者接续前行的号角,激励我们勇敢自信地奔赴属于中华民族的璀璨未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