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09 发布时间:2019/8/29 0:00:00 发布者:大湾区创新产业联盟
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云洲智能5G技术无人艇……近年来,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先后在珠海涌现,成为珠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珠海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强调,珠海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抓好跨境科技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和人才“第一资源”,积极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珠海正在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合作升温 打造跨境科创合作“试验田”
8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在澳门成立,该联盟由17所大湾区高校参与,旨在携手打造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就在一个月前,7月19日,2019年“创客广东”珠海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上,从澳门大学实验室走出的科技创新项目“自动化核酸分析系统”斩获创客组冠军。目前该项目已被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收入囊中。
澳珠这对科创领域的新CP,频繁携手亮相释放新活力。
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珠海要深化珠澳科技创新合作,打造跨境科技创新合作“试验田”。
今年以来,珠海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优先任务,联手澳门推动“两点两廊”建设,共同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3月15日,澳门大学与珠海市横琴新区管委会签署协议,将共建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澳门大学将在横琴新区建设微电子研发中心、中华医药研发中心、智慧城市科技研发中心、医学研发中心和先进材料研发中心。
5月27日,珠海市政府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创新教育、前沿科技、优质医疗与医学研究、医药与健康产业等领域拓展深度合作。
珠港澳三地创新要素流动趋势加速。
8月,珠海发布《珠海市贯彻落实“省科技创新十二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珠海支持港澳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在珠海设立研发机构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珠海市企业、科研机构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孵化载体等离岸创新中心。
一个重要的创新突破是:珠海将探索建立市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港澳使用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市级科研项目经费由市业务主管部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拨付给港澳地区高校、科研机构,或者由珠海市内的项目合作单位根据双方合作协议规定转拨给港澳地区高校或科研机构。
平台助力 高水平创新载体平台加速落地
上个月,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及,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推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沿线的科技(学)城、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为抓手,打造创新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的跨境合作平台。
事实上,珠海早就意识到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是整个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今年以来,多个平台载体建设都取得重要进展。
几个月前,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
首个正式落地实施的粤澳合作建设项目——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迅速。近期,园内11个独栋的孵化器已经全面投入运营。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已和10多家首批共建单位完成签约。未来,他们将共同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联合培养高水平海洋人才,携手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人才高地。
珠海智慧产业园也已顺利入选成为广东省首批5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之一。目前,产业园区内积聚了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科技企业超过100家,初步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全链条发展格局。
此外,备受瞩目的“天琴计划”也有新进展。记者获悉,今年,“天琴计划”上山公路、山顶观测台站、科研综合楼(一期)等工程等将在年内完成竣工,珠海距离神秘的引力波又近了一步。
根据部署,未来珠海将继续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珠海;加快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落户珠海。
为加速进程,珠海提出创新省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包括赋予其人财物自主权;鼓励省实验室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评价人才,促进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相衔接;符合条件的省实验室及其所属科研机构,经批准可登记设立为事业单位,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
在项目用地方面,省分配的年度林地定额,珠海将优先用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省新型研发机构等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对“三旧”改造后用于建设科技创新类项目的,按相关规定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此外,珠海还将探索优化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大胆探索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激发制度创新红利、内生发展动力。包括赋予国家高新区更多经济管理权限、设立专业化、专职化的高新区管理机构等。
要素支撑 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活力涌现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当技术、人才、平台、资金等要素和资源共同运转开,一流的创新成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突破2000家,在省内排名第6,科技创新主体蓬勃发展。
未来,珠海将狠抓主体培育,壮大创新领军企业,着力催生一批有颠覆式创新或技术密集型“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数据显示,2018年珠海引进各类人才2.7万名,比增50%。其中博士217人,比增46.62%。
珠海将用活用好珠海“英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快培育一支素质优良、适应本土需要的创新人才队伍。
特别是在吸引港澳人才方面,珠海将减轻港澳人才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内地工资薪金所得税税负。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珠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
同时,在人才评价激励、人才资本入股、科技服务、港澳专业人士便利执业、港澳及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等领域先行先试。
具体包括落实省人才永久居留政策,探索先行先试技术移民制度,缩短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审批期限;落实港澳人才享受广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延缴政策;对在珠工作、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外籍人才,允许用人单位使用财政资金为其购买任期内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
研发机构和孵化器扶持方面,珠海将试点实施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管理机制改革。允许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多元投资的混合制运营公司,其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可以货币出资方式持有50%以上股份。
珠海还鼓励新型研发机构自主投资;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在孵对象提供孵化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用原有科研用地提高建筑密度和增加容积率的,可按一定优惠幅度征收土地价款差额。
■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布局“两点两廊”
珠海迎重要机遇
“在珠江西岸,科技创新成为珠海的一张亮眼的名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珠海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政府对科创的财政投入每年都在增加,另一个是企业在研发上的不断投入。“过去几年,珠海围绕着装备制造业,结合大数据、互联网等产业技术,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
林江说,不少知名高校在珠海都有分校或校区,珠海也善于利用这些高校资源,让这些资源围绕应用技术在科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珠海还可加强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利用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资源,推动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但目前珠海的人气还不是那么旺,需要进一步集聚人才。”林江指出,人才是重中之重。“吸引人才之后,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非常关键。珠海在居住环境以及生活条件上具有一定优势,接下来要为人才的培养形成好的环境,让人才能在珠海进行更多交流与合作。”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到,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聚焦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和广深港、广珠澳“两廊”,支持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两点两廊”的最新部署。林江认为,大湾区有两个重点城市,一个是珠江东岸的深圳,一个是珠江西岸的珠海。“‘两点两廊’的布局刚好体现了深圳和珠海这两个城市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点,在大湾区中形成东西两翼的布局。通过珠江东岸和西岸地区的密切合作,可以达到收窄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效果。”
在这个布局之下,珠海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随着大湾区的建设,珠江西岸地区也需要一个‘二传手’,来把港澳的研发实力、资源及人才跟珠江西岸地区对接起来。”
林江表示,未来珠海还需要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云计算等领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这些领域跟装备制造业有密切的关联,另一方面珠海具有良好基础,无论是研发还是人才储备,和相邻城市相比更有条件来发展新兴产业。(全媒体记者 沈梦怡 蒋欣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