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抗战家书 山河回响 | 林正亨:纸短情长 家国永念

点击数:1144 发布时间:2025/7/25 22:56:11 发布者:管理员



“台湾的收复,父亲生平的遗志可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请母亲不要为我残废而悲伤……”

194510,得知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好消息后,革命先烈、台湾抗日志士林正亨用伤残的手给母亲写下这样一封家书,告慰父亲生平遗志得偿,九泉当含笑;宽慰母亲自己所愿亦遂,勿为儿肢体伤残悲伤。字里行间感念春晖脉脉,却心付祖国河山。

林正亨,1915年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台湾雾峰林家第八代传人,是著名爱国志士林祖密将军之子。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立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原本志在学习美术的林正亨毅然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19399月,林正亨从学校毕业后不久即奔赴战场,前往广西昆仑关与日军作战。在昆仑关大战中,他率领情报排在日军的包围中死战突围,身负重伤。战役结束后,他随部队撤到湖南休整。

△ 林正亨赴昆仑关作战前寄给妹妹林双盼的照片

1944年,日军大举进攻湖南,长沙、衡阳相继失守,全国人民掀起空前的抗日热潮。保家卫国、抗日心切的林正亨决心重披戎装,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在缅甸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林正亨作战勇猛。在一次战役中,子弹打光后,他带领部下与日军展开肉搏,以一敌八,刺倒几个日军后,负伤十六处倒在血泊中。后续支援部队在战后发现了满身是血、命悬一线的林正亨,将他送进医院。经过抢救,他死里逃生,但两只手伤势过重,无法握拳,留下了终身残疾。

194510月,正在养伤的林正亨,听到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好消息后,用伤残的手写下了这封感人肺腑的家书。

台湾的收复,父亲生平的遗志可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请母亲不要为我残废而悲伤,应该为家族的光荣来欢笑,你并没为林家白白地教养了我,我现在成了林家第一勇敢和光荣的人物。

——摘自林正亨 1945年10月30日 家书

为了民族解放和祖国统一大业,1946年,林正亨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台从事革命活动。1947年,他参加了“二二八”起义,后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9年8月,林正亨在台北家中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次年1月,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

“三代民族英雄,百年台湾世家。”雾峰林家,这个承载着两岸共同记忆的忠义世家,自清代以来便以满腔热血书写着与国家民族共命运的荡气长歌“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在抗战烽火中九死一生林正亨家国情怀在民族救亡中璀璨升华将累世忠烈的家族精神淬炼成世人敬仰的精神印记。

尺素难容,寸心可鉴金石;毫末轻淡,深情自贯山河。这封饱含赤诚的家书,已成为跨越海峡的历史明镜,映照出台湾同胞与祖国母亲无法割舍骨肉亲情。这份情怀,如日月星辰,融入两岸同胞的精神血脉,激励我们为祖国统一矢志奋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篇章。

家书,见字如面,纸短情长,是血脉亲情的绵延流淌,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烽火岁月中,它是生命分量的沉重丈量,是赤子之心的无声映照。穿越历史烟云,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已铭记为峥嵘岁月的历史刻痕,铸造成永恒的精神丰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两岸青年共同发起重读抗战家书活动,推出系列短视频《抗战家书 山河回响》,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监制 / 胡翼 安亚强 甘永煌 谢彧
主编 / 伯皓 力仁

策划 谢锦亮 郑婷婷 张瑜瑜

总台记者 张瑜瑜 陈鹭宏

值班编辑 / 王亦佳

鸣谢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往期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