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抗战家书 山河回响 | 戴安澜:铁血忠魂 家国情深

点击数:1141 发布时间:2025/7/21 21:55:24 发布者:管理员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1942年3月22日,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在缅甸前线作战间隙,提笔写下一封给妻子的家书。信中,浸透着对亲人的牵挂与歉疚,更铭刻着以身许国的决绝。

戴安澜,1904年生,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在北伐战争中,他亲历日军制造的济南惨案,对日军的残暴罪行刻骨铭心,立誓雪耻,矢志强兵报国。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戴安澜长期处于与日军对峙的前线,在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中,身先士卒、奋勇当先,立下赫赫战功。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全面进犯东南亚,缅甸成为其侵略目标之一。应驻缅英军请求,中国组建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同时保卫滇缅公路这条中国抗战物资补给“大动脉”。

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参战。1942年3月,同古保卫战打响。在日军数倍于己,后援无法赶至的困难情况下,戴安澜坚守阵地、孤军奋战,带领官兵用血肉之躯筑起坚强防线。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戴安澜率第200师官兵坚守同古12天,歼敌数千人,他们的英勇无畏为中国军人赢得了赞誉和尊敬。在后续作战中,部队遭遇敌人袭击,戴安澜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突围,终因伤重不治,以身殉国,年仅38岁。在部下带回的戴安澜遗物中,就有这封写给妻子,却没来得及寄出的家书。

△ 戴安澜家书(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数年,即可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又我去岁所经过之事,实太对不起你,望你原谅。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摘录自戴安澜 1942年3月22日 家书

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作为中国远征军殉国的最高级别将领,戴安澜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气节与担当,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仁人志士以血肉筑就今日山河,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誓言,将忠孝抉择升华为家国相依的时代强音。抗战英魂化作不灭精神火种,既照亮民族来时血路,更在永续传承中指引复兴征程。

家书,见字如面,纸短情长,是血脉亲情的绵延流淌,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烽火岁月中,它是生命分量的沉重丈量,是赤子之心的无声映照。穿越历史烟云,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已铭记为峥嵘岁月的历史刻痕,铸造成永恒的精神丰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两岸青年共同发起重读抗战家书活动,推出系列短视频《抗战家书 山河回响》,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监制/胡翼 安亚强 甘永煌 谢彧 宋雪
主编/张蓓 
策划/谢锦亮 郑婷婷 张瑜瑜
总台记者/谢锦亮 林舒意
值班编辑/小喆
鸣谢/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往期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