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抗战家书 山河回响 | 乔秋远:笔锋淬火 烽烟铸魂

点击数:1170 发布时间:2025/7/24 22:49:17 发布者:管理员



“国难至此,人人应各尽所能,挽救国运……儿为壮年,从事文化工作,虽未能持枪卫国,但是,执笔亦等于持枪也。”山河破碎风飘絮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乔秋远,一名战地记者,一袭青衫?直面?风雨如磐。硝烟弥漫处?,他??执笔如枪,在?长夜如晦中?找寻那破晓的微光?。



乔秋远,原名乔周冕,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今属洛阳市)。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平学习的乔秋远和家人被迫辗转逃回河南老家。在目睹了大好河山被日本侵略者肆意蹂躏百姓生活水深火热之后,他决定投入到抗战报道中。


19383月底,乔秋远作为河南《民国日报》“特派战地记者”被派往前线,参与报道徐州会战330他写下了临行前的家书,带着“执笔亦等于持枪”的决然,走向?墨色淬火的战场。


图片

乔秋远家书(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报社最近派儿为“特派战地记者”,拟赴徐州,与各军事长官取得联系,采访前方战事情报,撰写通讯。国难至此,人人应各尽所能,挽救国运。凡为壮丁皆有从军之义务。儿为壮年,从事文化工作,虽未能持枪卫国,但是,执笔亦等于持枪也。……儿拟明日即启程赴徐州,以后在报上所见之通讯,即等于儿之家信也。

——摘自 乔秋远 1938年3月30日 家书

抗战前线战事惨烈无以言表,战场上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在战后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台儿庄,乔秋远穿梭战火壕沟,采写抗战事迹,详细报道了台儿庄战役的情况。这些报道传递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以精诚团结汇聚起的磅礴力量,让国人精神振奋。


1938年10月,由于黄河花园口决堤,洪水泛滥,乔秋远前往黄泛区报道灾情和豫东抗日的现状,因触及时弊而屡遭当局刁难和威胁。在那个黑暗时期,他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决定选择一条光明之路。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乔秋远踏上西行的列车,毅然奔赴延安,寻找心中的光明。跋涉数千里,抵达延安后,他将名字改为“秋远”,取“秋天远行”之意,也纪念自己的新生。自此,乔秋远的追求便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了几个月后,乔秋远奔赴晋东南抗日前线,开展文艺活动和采访创作。在敌后抗日战场,他亲眼目睹了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尊严赴汤蹈火、前仆后继,人生观和世界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战斗一线,乔秋远穿梭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记录下战士们英勇斗争的故事,写下了一篇篇振奋国人、激发军民斗志的战地报道。


1942年初,乔秋远调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5月,在日军对山西辽县(今左权县)的“扫荡”中,他不幸牺牲,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滴血洒在了太行大地上,时年33岁。


笔锋淬火,墨香犹温;烽烟铸魂,铁骨留痕。家国大义,不在高谈,而在使命坚守中身体力行;布衣之任,何须豪言,唯在寻常巷陌间砥砺初心。乔秋远把绚烂的青春永远定格在80多年前的战火硝烟中,一句“执笔亦等于持枪”化为不灭的星火,点燃一代代青年胸中奔涌的热血,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勇往直前。


家书,见字如面,纸短情长,是血脉亲情的绵延流淌,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烽火岁月中,它是生命分量的沉重丈量,是赤子之心的无声映照。穿越历史烟云,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已铭记为峥嵘岁月的历史刻痕,铸造成永恒的精神丰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两岸青年共同发起重读抗战家书活动,推出系列短视频《抗战家书 山河回响》,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图片


来源:看台海


监制/胡翼 宋雪
主编/张蓓 
值班编辑/葳葳

往期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