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抗战家书 山河回响 | 林心平:甘洒热血化彩虹

点击数:1162 发布时间:2025/7/15 22:15:49 发布者:管理员




“接家信,知道父亲病危,悲痛已极……五年来走南闯北,现在千里之外不能亲来侍奉……”在当年神州大地山河破碎、风雨如晦之际,一位深入敌区开展革命工作的女儿,闻知父亲病危,纵使心中万般牵念,也只能将寸寸柔肠绞作墨痕,遥寄迢迢故里。

林心平,1919年出生于浙江平阳。读书期间,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觊觎华北且企图“灭亡”中国。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北平学生走上街头,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二·九”运动影响遍及全国,16岁的林心平也走出校门,在抗日救亡游行中,喊出国人的愤慨和抗争:“宁为吾国鬼,不为异国奴!”之后,她全身心投入抗日事业,并于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1月,林心平奔赴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先后在中共中央长江局、中共浙江省金华特委工作。1941年,林心平告别新婚不久的丈夫,深入敌区,发动群众。此时,她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万分担心,提笔给家人写了一封信。信中,满是对父亲的担忧以及革命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接家信,知道父亲病危,悲痛已极。一提笔,泪水已淋湿了一张信纸。不知道信到家时,父亲是否还在人间。女儿为了穷人解放,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投身于革命队伍,五年来走南闯北,现在千里之外,不能亲来侍奉。现在只有望父亲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挣扎起来。我们的事业是一定要胜利的。我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活下去,等到我们胜利的那一天。”

1942年,奔走在抗日一线的林心平不幸被日军抓获。日寇用了30多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也没有从她这得到半分有用的信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在敌人准备给她写“悔过书”的纸上写下:笑汝辈黔驴技穷,甘洒热血化彩虹!

△ 林心平1937年从上海寄给友人的照片及背后的留言

泪落纸笺,林心平笔尖下流淌的是一个女儿的深情不舍,更是一名战士的勇毅决然。烽烟阻隔,病榻前的缺席、未能尽孝的遗憾化作心底的痛。但在她远望的目光里,是更深的执着——“为了穷人解放,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这信仰,让百转柔肠化作铮铮铁骨,让私己之痛熔铸成天下大义!

伟大,从来不是无泪的刚硬,而是含泪的坚守,那些浸染信笺的泪水,浇灌出了崭新的黎明。

家书,见字如面,纸短情长,是血脉亲情的绵延流淌,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烽火岁月中,它是生命分量的沉重丈量,是赤子之心的无声映照。穿越历史烟云,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已铭记为峥嵘岁月的历史刻痕,铸造成永恒的精神丰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两岸青年共同发起重读抗战家书活动,推出系列短视频《抗战家书 山河回响》,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监制/胡翼 安亚强 甘永煌 谢彧
主编/张蓓

策划/谢锦亮 郑婷婷 张瑜瑜

总台记者/林舒意 陈鹭宏 

值班编辑/谢超 鹤溪 伟杰
鸣谢/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往期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