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77 发布时间:2020/10/19 0:00:00 发布者:大湾区创新产业联盟
“将国务院授权广东省批准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由广东省委托深圳市批准;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10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正式发布!对深圳来说,这既是政策“大礼包”,也是改革“任务书”。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更大力度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为全国制度建设探新路。
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介绍,《实施方案》和授权清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前者重在明确重点领域、改革方向和构建机制,后者重在具体落实,二者前后呼应、互为支撑。40条首批授权事项包括6个方面,其中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14条、营商环境方面7条、科技创新体制方面6条、对外开放方面7条、公共服务体制方面3条、生态和城市空间治理方面3条,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原则上,首批授权事项在2022年以前应全部落地。”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克庆在发布会上表示,广东将举全省之力做到“八个全力支持”,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在累计下放1480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基础上,按照应放尽放、能放全放的原则,年底前再下放一批省级权限,并探索实施省级行政管理权限负面清单的模式,赋予深圳更大的改革发展自主权。
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看来,综合改革试点至少有“三个首次”:一是党中央首次为一座城市量身定做了新时代的改革总纲领;二是首次采取“实施方案+授权清单”滚动推进的全新方式授权改革;三是首次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地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改革环节上有更多的自主权。深圳将扎扎实实扛起综合改革试点的责任,推动试点早日见到实效。
土地空间是制约深圳发展的一大要素。“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这在首批授权事项中被列在第一位,是否意味着深圳建设用地可以大规模扩张了?
“放权实际上放的是改革的权,不是扩张的权,是为改革提供更大的空间,而不是城市建设的规模。”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回应,《实施方案》赋予深圳市更大的土地审批自主权,目的是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解决建设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等审批效率问题,同时也将能够有效解决深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涉及近百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的调整
在发布会上,宁吉喆介绍,本次发布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40条首批授权事项包括6个方面,其中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14条、营商环境方面7条、科技创新体制方面6条、对外开放方面7条、公共服务体制方面3条、生态和城市空间治理方面3条,原则上,首批授权事项在2022年以前应全部落地。
宁吉喆表示,首批授权清单中40条授权事项每条内容都很丰富。据统计,20多项需要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涉及到近百项具体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的调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突破性,体现了中央授权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
“这次综合改革方案的含金量是很高的,支持力度、探索空间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改革的使命责任也是前所未有的,不仅要求我们先行先试,更要求我们先行示范、系统集成,必将推动深圳改革开放事业再上新台阶。”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
在陈如桂看来,综合改革试点至少有“三个首次”:一是党中央首次为一座城市量身订做了新时代的改革总纲领;二是首次采取“实施方案+授权清单”滚动推进的全新方式授权改革;三是首次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地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改革环节上有更多的自主权。
宁吉喆指出,《实施方案》和授权清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实施方案》重在明确重点领域、改革方向和构建机制,授权清单重在具体落实,二者前后呼应、互为支撑。授权方案在实施方案总体框架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改革部署,结合深圳改革发展实际,分批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他介绍,有别于此前改革试点通常实行的“一事一议、层层审批、逐项审核”的授权方式,综合授权是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以清单式批量报批的方式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授权清单是批量授权的重要载体,是改革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体现。列入清单的事项实施备案管理,除明确要报批的事项,其他不再逐项报批。
“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重要的改革。”宁吉喆表示,在五年改革试点的总体框架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深圳改革发展实际,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分若干次,滚动研究制定授权清单,按程序报批后推进实施,成熟一批,推出一批,滚动接续,压茬前行,蹄疾而步稳地推进综合改革试点。
对于实施顺利、效果明显的措施,要加快推进,尽早实现早期收获。达到预期效果的,及时总结提炼,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探索实施省级行政管理权限负面清单
广东省如何支持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林克庆表示,广东将严格落实《实施方案》的要求,举全省之力做到“八个全力支持”,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全力支持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在累计下放1480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基础上,按照应放尽放、能放全放的原则,年底前再下放一批省级权限,并探索实施省级行政管理权限负面清单的模式,赋予深圳更大的改革发展自主权。
——全力支持推动深圳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上先行示范。支持深圳深化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的配置改革,分类建设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在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深圳金融开放创新,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全力支持推动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上先行示范。进一步放宽深圳的市场准入限制,加快下放相关的省级权限;支持深圳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统筹省级立法司法等资源,支持深圳持续推进法治政府的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的标杆城市;强化省市数字政府改革的衔接,支持深圳率先开展城市级“互联网+监管”综合改革试点。
——全力支持推动深圳完善科技创新的环境制度,在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先行示范。聚焦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支持深圳鹏城国家实验室、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建设;大力支持深圳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赋予深圳引才用才省级权限,加快建设国际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区。
——全力支持推动深圳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在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制上先行示范。支持深圳对标国际一流,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蛇口自贸片区、深港口岸经济带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深圳扩大金融、航运等重点领域的开放,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全力支持推动深圳创新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在营造民生发展新格局上先行示范。将深圳急需民生事项纳入省相关专项规划,赋予深圳更多办学自主权、民政事业管理权限,支持深圳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全力支持推动深圳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在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上先行示范。加大项目布局、规划审批省级支持力度,推动深圳在生态环保领域、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方面挖掘潜力、集约发展。赋予深圳环境影响评估、海洋工程环评等省级权限,支持深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全力支持推动深圳以更大力度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重要引擎作用。
林克庆介绍,省级层面将建立健全“四个机制”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与中央有关部委沟通对接机制,推动已批准事项、赋予权限尽快落地;建立改革跟踪评估机制,及早发现并解决改革试点中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成熟经验;建立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建立重大风险识别及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包容审慎的改革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机制。
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将成“先手棋”
开展破产制度改革试点、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营商环境也成为首批授权事项的“重头戏”。《实施方案》也提出,深圳要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在这方面,深圳将如何先行先试?
陈如桂表示,深圳的目标是参照世界银行评估体系,到明年底营商环境达到全球经济体第20名左右的水平,到2025年要接近全球先进城市的水平,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的最佳首选地。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有350多万户商事主体,有210多万户企业,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陈如桂表示,今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深圳的创新创业依然生机勃勃。1—9月,全市商事主体总量增长9%,其中企业总量增长11%。外资也看好中国、看好广东、看好深圳,1—9月,深圳的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近8%,民间投资大幅增长22%。
陈如桂表示,接下来,深圳将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激发市场的主体活力。
宁吉喆则提到,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将作为“先手棋”纳入今年工作重点任务,力争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法治化方面,陈如桂表示,深圳将推进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推动立法与改革相互衔接,加强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立法探索,支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特别是要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打造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企业营造一流的法治环境,建设法治标杆城市。
宁吉喆表示,将推动建立健全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实施,协调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衔接。
焦点
科技创新
深圳国家高新区
范围将覆盖全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是深圳40年发展的宝贵经验之一。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深圳4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圳蝶变为国际化大都市,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要素。长期以来,科技部全力支持深圳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圳的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到132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9%,这个数据在全国居于前列,在发达经济体国家中也是处于前列的。从产出来说,去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75万件,占全国1/3,已经16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徐南平介绍,去年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深圳还培育了华为、大疆、腾讯等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实现产值2.6万亿元,增加值9200多亿元,占深圳GDP的比重超过34%,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和深圳主要经济增长点。
徐南平透露,前不久科技部与深圳市一起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方案包括了一揽子举措,主要包括一个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三个区”的建设,这是下一步科技部要着力推进的工作。
其中,深圳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城市,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全国排在前列。徐南平表示,科技部下一步支持深圳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要建设一流的创新环境、集聚一流创新资源、吸引一流创新人才,让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圳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徐南平指出,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文件明确,高新区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和总书记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创新高地应该建在国家高新区,深圳的国家高新区范围覆盖深圳全市。
徐南平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继续支持深圳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城市。
资本市场
支持新三板精选层
挂牌企业转板上市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规划中,资本市场改革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次发布的首批40条授权事项中提出,支持深圳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
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介绍,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以后,证监会就成立了以主席易会满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推出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高水平对外开放、市场创新等3个方面17项措施。
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迄今已一月有余。阎庆民介绍,截至10月15日,创业板共受理了414家企业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已经审核通过93家,证监会注册42家,已经上市36家。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首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已经完成注册。
除此之外,其他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效果。阎庆民介绍,沪深300ETF期权去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交易,证监会、国家发改委已经就基础设施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布了通知和指引,目前在进行项目推荐和筛选。
今年4月30日,证监会还发布了《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主要是进一步降低上市门槛,明确创新试点企业,特别是对协议控制架构、存量股份减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安排。
阎庆民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着力优化已经实施注册制的创业板的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创业板对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为存量市场改革积累经验;着力支持深交所深化板块改革,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着力支持新三板精选层挂牌企业转板上市。
“目前已就新三板精选层向科创板、创业板转板上市发布了指导意见,正在制定相关规则,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打开有机联系的通道。”阎庆民表示。
另外,证监会还将着力稳步扩大股票期权试点,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为实现创新创业创意产业的长期激励做好制度安排;着力提高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产品登记备案的透明度和效率,特别是支持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更有力地推动深圳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发展空间
深圳将有更大
土地审批自主权
《实施方案》中提到,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这在首批授权事项中被列在第一位。这是否意味着深圳建设用地可以大规模扩张了?
“放权实际上放的是改革的权,不是扩张的权,是为改革提供更大的改革空间,而不是城市建设的规模。”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回应称,《实施方案》赋予深圳市更大的土地审批自主权,目的是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解决建设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等审批效率问题,提高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
怎样有效解决深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庄少勤说,主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空间布局统筹、时序统筹,通过两个结构优化,功能优化、空间竖向结构优化以及三个流量。
《实施方案》里提出,允许深圳统筹建设用地用林规模和指标,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探索按规划期实施的总量管控模式。庄少勤表示,这是坚守安全底线的条件下的优化布局,意味着深圳可以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各种空间资源,包括优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边界。同时,将深圳放在更大的新发展格局中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成区域开放式、网络化、多中心、集约型的发展格局。
除空间布局统筹外,时序上的统筹也十分重要。庄少勤说,深圳可以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的期限,按照长周期的资源规模来进行用地指标管控,通过“规划形成项目”“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资源配置模式,从而在整体上更长远地考虑资源配置。
“通过空间布局统筹、时序统筹,可以说提高了深圳空间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和战略性,层级更高,推动深圳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更高起点地用好资源。”
庄少勤表示,今后深圳市可以结合本市的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赋予地块的功能用途更有包容性、兼容性、灵活性,对于土地用途管制也有更多灵活性,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满足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以及空间治理要求。同时,可以进行空间竖向结构优化,使资源利用从原来的平面配置向三维空间配置进行转变,并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空间产品。
本版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赵晓娜 王聪
统筹:赵杨 胡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