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基地

点击数:816 发布时间:2019/8/16 0:00:00 发布者:大湾区创新产业联盟


  8月初,位于惠州博罗的一个现代化养鸡场迎来了40多人的考察团。这次考察交流活动由中港食品安全交流协会组织,成员以香港地区核心食品供应商为主,包括了中港两地的食品原材料生产商、供应商及零售商。此行的目的,在于考察食品原料生产、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为粤港澳湾区食品安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湾区食品安全标准一体化进程。

  实际上,作为传统生产和供应香港、澳门等地农产品的重要珠三角城市,惠州与香港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已经很多年。2018年惠州农产品供港澳数据显示,该市供港澳农产品总体保持平稳有序,供应香港10.5万吨,同比微降4.2%;供应澳门1663吨,同比增长16.6%。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完善港澳与内地间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与港澳共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粤港澳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合作制度;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当前,被定义为“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重要节点城市,惠州与香港之间的农业贸易交流互动更加频繁,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在这个全新进程中,该市农业如何借鉴既往供港澳农产品合作经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现代化?又该如何把握机会,真正打造成为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提档升级

  科技武装农业规模化生产

  立秋已过,8月的惠州依旧闷热,但在博罗杨村附近,一家供港家禽养殖场的鸡舍却温润如春,上千只肉鸡生活得颇为“惬意”,不但气温、湿度适宜,还有机器定时给它们运来吃的、喝的,为它们清理“房间”。

  每天一大早,鸡场的员工都会准时来到鸡舍巡视,检查鸡苗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粪便是否正常、采食量是否正常,还要根据鸡的“年龄”选择合适的饲料饲喂,确保每只鸡能够吃好、吃饱,同时对每天的饲养工作做好详细记录,包括鸡的年龄、饲养用量等等。

  在另外一边的加工厂里,经过屠宰、消毒、冷藏包装等流程的适龄肉鸡被装入冷藏车,再经过层层检测检疫,第二天便会出现在香港的各大生鲜超市货架上供市民购买,而茶餐厅中,由这些禽肉烹饪的烧鸡、咸鸡等美味佳肴也令食客一饱口福。

  这是惠州顺兴食品有限公司供港肉鸡养殖基地的日常一幕。作为惠州最早一批从事供港澳禽肉的农业企业,唐顺兴创办至今已有近30年历程。如今,唐顺兴年产出栏约320万羽肉鸡,其中六成供应香港,占据香港市场份额的30%;四成供应内地,是华南、华东等地区的重要禽肉生产供货商。

  “全自动的饲养设备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了鸡肉的产量和质量。”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投入5亿元打造现代化饲养基地,全面提高了生产效率,更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工人可通过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进行监控管理,根据鸡生长需求和营养学标准,全时段给与鸡群更适宜的生长环境,使鸡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在用药少,甚至不用药的情况下,鸡苗成活率达到98%以上,而传统养殖仅有70%—80%。”

  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在这方面,按照严格食品安全标准生产种养的供港农企,可谓是先试先行的典范标杆。海关数据显示,广东省内供港蔬菜种植场备案基地,惠州拥有17处,冰鲜禽肉养殖场58处,冰鲜猪肉养殖场413座,名列全省前茅。

  如今,以高标准、现代化建设的农业企业在惠州越来越多。前不久,惠东县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入2019年第二批省级项目建设名单,成为继龙门丝苗米产业园、惠阳区蔬菜产业园、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和博罗县南药产业园之后,该市第5处省级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将为该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的载体平台。

  环境友好

  绿色种养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受到广泛关注,其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养殖业的最大“痛点”之一。

  有数据显示,在畜牧业养殖生产过程中,平均每产出1公斤肉蛋奶就要产生25公斤粪污,规模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COD)和氮氨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排污总量的95%和76%,占当年全国总排放量的45%和25%。

  去年,惠州划定了畜禽禁养区,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养殖场拆迁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7.5万头存栏生猪被清理,清理家禽养殖场420家次、约135万多只家禽;清理白鸽370户411万羽。

  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环境恶劣,再好的技术也难以生产出令消费者放心的农产品。如何实现农业绿色化发展?惠州供港农企有些很好的经验和做法。

  在唐顺兴的博罗杨村现代化养殖基地,与传统养鸡场最显着的不同便是气味。在这里,完全闻不到任何异味,鸡舍旁边的小河也清澈见底,香港来的宾客疑惑了:鸡粪都去哪里了?

  养殖基地的负责人手指着山脚下的4个大型罐装装置,“每天我们都要把收集来的鸡粪装入发酵罐,经过发酵沤制后,无用且污染的鸡粪将变成优质有机肥,用于农业种植。”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将产出的棕褐色有机肥装入麻袋,用手抓起一把,有机肥如同黑土一般干燥松软。据基地负责人介绍,鸡粪转化周期大约在半个月左右,平均8吨鸡粪可产出1吨有机肥,在该装置满负荷运转下,每天每罐可产出有机肥1吨,“现在免费提供给本地农民使用,非常受欢迎。”

  百公里外的惠东,惠州东进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养猪场内也上演着养殖废物变废为宝的情景,除了将猪粪改造成为有机肥外,猪场还安置了无害化处理、粪污固液分离、污水多级净化、大型沼气池等设施,制定了严格的污水处理流程及完善的环保责任制度,并将产出的沼气免费让当地农户使用。

  清洁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利用了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环境改善,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奠定了基础。

  对外合作

  惠州农业搭上国际快车

  8月5日,由中港食品安全交流协会组织的40名港商分别来到惠州唐顺兴和东进农牧参观交流,大家纷纷对两家企业在农业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赞赏。

  被定义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惠州,农业的对外交流合作已成为常态化内容,为该市农业品牌化发展打下了根基。

  6月,荔果飘香时,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本地农业企业带着优质农产品来到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参加第二届香港一带一路国际食品展。在这次展会中,包括惠阳区镇隆镇荔枝生产协会、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广东祯州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带着蔬菜、荔枝果醋、荔枝干、冰鲜鸡(鸽、鸭)等50多个优质农产品品种亮相香港,得到来自全球的农业贸易商的青睐。

  在这次展会中,四季绿与印尼企业签署了关于出口业务的战略合作协议,镇隆荔枝与加拿大展团进行合作意向签约,惠东百事盛农牧与华润万家、香港迪士尼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对外展示,该市农企与高端市场频频互动,展示了惠州作为优质供港农产品基地的风采。

  惠州农业的对外合作,还表现在本地企业面向全国建设生产基地的布局发展中。

  在四季绿的蔬菜分装加工工厂,每天都会有一辆载满新鲜蔬菜的集装箱货车从宁夏赶来,工人们再将已初步挑拣好的蔬菜分类、清理、称重、打包装入精美的包装袋中,分销到珠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商超内。

  据介绍,四季绿公司已经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北、陕西、安徽、宁夏等省区及马来西亚建设有生产基地30多个,种植养殖面积约60万亩。四季绿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计划到2023年,在国内生产种养基地面积达600万亩以上,日产销农产品1.5万吨以上,销售网点超过5000个。

  谋划全国生产基地的惠州本地农企不止四季绿一家。东进农牧在广东、江西、湖北等地建有生猪养殖基地,其中,惠州基地年出栏生猪10万头,江西基地年出栏生猪30万头,湖北年出栏50万头;海纳农业在湖北、汕尾均建有生产基地;唐顺兴在河南南乐县筹划鸡肉养殖生产基地建设。

  如今,立足惠州、服务粤港澳、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销售网络,让该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业发展的亮点。

  ■观点

  中港食品安全交流协会主席刘松新:

  构建统一食品安全标准

  可助湾区一体化进程

  来自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0万人的湾区,以占全国不到1%的国土面积,和占全国约5%的人口的数量,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超过全国GDP总量的12%。

  以较少的人口规模投入,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产出,人口集聚效益显着,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无疑,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将孕育出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强大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下,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必然日益高涨。

  “惠州供港农产品具有地缘优势。”中港食品安全协会主席刘松新认为,香港人与惠州人同为岭南人,地缘相近、骨肉相连,饮食文化本质是相同的,比如中意于清淡新鲜的粤菜食谱,对蔬菜、家禽和牲畜等农副产品品种有着同样喜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让惠州农业在过往发展中,成为了香港的“菜市场”。

  “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距离已不再是农产品贸易的瓶颈,尤其对于大湾区农产品贸易来说,食品质量安全才是重中之重。”刘松新说,港澳地区经济高度发达,对食物品质要求更为苛刻,有一套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这对大湾区农业发展及其功能定位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

  这些年来,农业、食品、交通运输、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合作,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合作制度与机制,包括对原料种养基地的注册备案制度、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确保了供港澳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安全。

  但目前,粤港澳湾区三地并未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影响物流的畅顺流通,也不利于有效防控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无形中推高了政府食品安全治理成本。

  “即使是香港,现行的也多为向国外发达地区借鉴的标准,本地就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很缺乏。”刘松新建议,要构建和实施统一的大湾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其将成为提升整个湾区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使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他山之石

  统一质量安全监管标准

  广州率先建立

  大湾区“菜篮子”流通平台

  日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在广州市率先启动,其标志着打造以广州为枢纽、达到供港澳质量安全标准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进入实操阶段,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实施方案》《广州市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也已出台。

  广州计划与海关、香港特区食物及卫生局、澳门特区市政署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解决和破除机制障碍,以“一个标准供市场、一个平台流通、一个体系监管质量安全”的运行模式建设,打造出面向湾区居民食得放心、买得欢心的“菜篮子”平台。

  具体来说,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的产品,既要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要求,也必须符合供港澳质量安全标准的质量水平;同时,平台上的产品还要实行线上线下“一品一码”管理,生产、流通过程全程智能监控,公开生产企业的产地溯源、质量安全检测记录、行政处罚记录等供消费者网上查询,接受消费者和公众监督。

  此外,参与共建的各部门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合作机制,产品在产地“逢出必检”,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的产品“逢进必检”,实现食品安全检验全覆盖,质量安全的“零容忍”。

  该平台也将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在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的同时,也将注入农业生物科技、农产品深加工、生态保护等元素,打造可供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内其他城市市民观光休闲、体验农耕文化的“后花园”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全媒体记者 乌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