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论坛在广州举办 丰富“一国两制”实践 深化粤港澳合作

点击数:287 发布时间:2022/8/1 0:00:00 发布者:大湾区创新产业联盟



  7月31日上午,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与全国港澳研究会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办“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论坛: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来自内地与香港的十余名专家学者聚焦香港如何实现由治及兴,以及如何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实践、面向世界开放等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和探讨。

  心心相连由治及兴

  “‘一国两制’的最高原则在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黄平指出,只有全面准确地认清该原则,香港和澳门才能保持高度自治并创造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心相连是香港由治及兴的根本动能。”在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北大法学院教授、第五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陈端洪看来,香港“由治及兴”的动能应向北、向外、向内寻找:向北对接国家战略;向外展开更广泛、更紧密的国际合作;向内推进改革,释放社会创造力。

  就香港的青年工作,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建议,香港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搭建青年成长成材的平台和桥梁纽带,从青年特点出发、从思想上入手,引导青年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用清醒的头脑思考,增进青年对世界和国家发展大局的了解,加强与内地青年的交往交流。

  中联办原社会工作部部长杨茂认为,当前凝聚建设香港的积极力量是重中之重。他建议应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加紧培养高素质治港人才;特区政府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合力构建、积极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加大力度推动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要运用好香港国安法这一法宝,稳准狠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好香港的独特优势和地位,特别是金融中心、自由港和中国唯一普通法地区的地位。

  制度衔接融入大局

  在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看来,制度型开放将有力推进大湾区融合发展。他建议构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经营环境对接,加强社会和民生领域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和多元化民商事争端解决机制衔接。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天武也认为,“一国两制三法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表征,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的制度优势,同时也有可能形成制度壁垒。

  “三地的法治合作既能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制度支撑,又能够成为解决现实区际法律冲突的必要手段,目前已经在通关规则和金融规则等六个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郭天武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践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则提出,建立大湾区双循环衔接带,突破内地和香港的开放瓶颈。

  肖耿分析,双循环衔接带不仅要实现基础设施高质量互联互通,还要通过制度性的改革促进科技、金融和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境畅通流动,沟通RCEP和内地的自贸区,实现国内国际优势互补,促进内地企业的创新发展。

  发展创新优势互补

  在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国务院参事室香港重点课题组高级顾问、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王春新看来,发展创新是推动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香港应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国际化科研体系优势、创新金融优势和知识产权保护优势,更好地融入国家以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的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法研究中心主任支振锋强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大湾区不仅能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还逐渐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以及体制机制更加灵活高效、公共服务迈向公平优质、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元的创新创业新生态。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志坚介绍,“南沙正在锐意提升产业能级,用好用足用活招商资源,抢占智能汽车、海洋经济、数字经济制高点,持续推动金融合作走深走实;积极提升创新能级,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实施关键领域科技攻关;不断提升开放能级,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高标准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记者 郑慧梓 见习记者 王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