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广州南沙携手港澳,加快实现“五联通”

点击数:376 发布时间:2022/2/22 0:00:00 发布者:大湾区创新产业联盟



  2月21日,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召开。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魏敏介绍,南沙与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加快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科技人才“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和交往交融“心联通”。

  数据显示,2021年,南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131.61亿元,同比增长9.6%,较2017年增加约787亿元,年均增速8.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2.3%,自2017年以来年均增速17.7%;外贸进出口总值2600亿元,同比增长14.7%,较2017年增加约649亿元,年均增速7.4 %;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6个,累计223个,较2017年增加124个;新设企业约8万家,累计登记企业约26.48万家,较2017年增加约21.2万家。

  

  聚焦基础设施“硬联通”

  加快建设服务大湾区区域交通中心

  魏敏介绍,目前南沙与湾区内周边地区间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往来更加便捷,“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轨道交通方面。广深港高铁南沙庆盛站35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全国最快地铁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160公里的时速,实现南沙30分钟直达广州中心城区的目标;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作为珠三角西部重要的货运通道,打通了海铁公联运“最后一公里”。此外,深圳至江门铁路(南沙段)开工建设,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开展前期工作,南沙作为“轨道上的大湾区”核心位置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高快速路方面。南沙大桥建成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再添新通道;广中江高速投入使用,成为广佛肇和珠中江两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的快速通道,南沙至江门节省了半小时车程;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无缝衔接深中通道;连接南沙东莞、横跨珠江口两岸的狮子洋通道,也将为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作出新贡献。

  航运物流方面。2021年,南沙港区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766万标箱、汽车吞吐量112万辆,开通135条外贸航线(年内新增21条)。

  聚焦规则机制“软联通”

  加快打造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示范基地

  规则衔接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魏敏表示,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不断提升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

  一是创设新型合作机制。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在南沙成立,聘任16名香港委员和10名内地委员,为粤港深度合作搭建桥梁、建言献策。目前已有18家香港工商界专业机构加入成为咨委会服务中心会员,率先在内地形成香港工商协会集聚效应。

  二是规则衔接取得突破。科创要素便捷流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科研资金跨境流动,累计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香港分部划拨了1.2亿元科研资金、建设经费和合作经费;启用全国首个粤港澳科技创新团体标准服务平台,为港澳深度参与全国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有效渠道。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试点推进,职业资格认可先行突破,专业服务合作走在前列。

  三是制度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南沙自贸片区累计形成762项制度创新成果。

  四是信用建设成效明显。率先构建起首个集成系列守信激励应用的区级“信易+”公共服务平台,落地实施安全生产领域“信易保”等一批具备全国率先引领性的创新应用场景。在全国率先建设商品全球溯源体系、“信易AEO”等“信用+口岸通关”场景,助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聚焦科技人才“智联通”

  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的要求,不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南沙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的影响日益凸显。

  一是“1+1+3+N”科创平台体系加快形成。二是粤港澳科创合作不断深化。三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计划今年9月开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法人独立、财务独立、双校平等。四是国际化人才特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

  聚焦产业协同“链联通”

  加快打造大湾区现代产业新高地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不断加强与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致力于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大湾区现代产业新高地。魏敏介绍,目前,南沙已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涵盖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累计培育上市公司11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市级“两高四新”企业112家。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广州期货交易所作为广州市首个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已于2021年2月注册落地南沙,并成为我国第一家混合所有制交易所,境外机构(香港证券交易所)首次获准入股内地期货交易所,将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电力期货以及与新能源产业相关产品等品种,服务绿色发展。

  聚焦交往交融“心联通”

  加快建设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不断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工作生活政策措施体系,着力提供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构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乐土。

  一是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开辟新天地。加快建设“创享湾”创新创业集聚区,已汇集广东省粤港澳青少年交流促进会、Timetable青创基地、新华港澳国际青创中心等众多粤港澳优质资源。高标准建设10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入驻港澳青创团队270多个。常态化开展“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已吸引近2000名港澳青年学生在南沙完成实习,并促成多名港澳青年入职区内法定机构和企业。

  二是港式国际化社区和港人子弟学校加快建设。

  三是公共服务水平日益完善提升。搭建了南沙惠港惠澳政策一站式服务平台,集中发布港澳人士可享受的优惠政策40余项,港澳居民“指尖一点”即可轻松查找。

  魏敏表示,接下来,南沙将围绕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目标定位,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推进高水平开发开放,全力打造“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

  一是打造“湾区之心”。做实半小时通达大湾区主要城市的湾区交通中心,做强以航运枢纽、现代金融、科创产业为特色的湾区功能中心,做优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服务中心,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心地带。

  二是打造“开放门户”。率先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共同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三是打造“未来之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成为引领未来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柳时强

  摄影 梁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