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聚力融合、协同发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风正帆悬

点击数:544 发布时间:2020/12/24 0:00:00 发布者:大湾区创新产业联盟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将以高水平软硬联通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抢抓时代机遇,协同三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推动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良好循环,打破“硬联通”和“软联通”发展隔阂,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努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聚力融合 阔步迈向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快建设、重大科研载体加速落地、产业链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多方位打造……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交流合作更为密切,打通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的堵点,加快释放聚力融合的磅礴力量,阔步迈向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2019年底首批授牌的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与相关医疗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全球抗疫一线关键时刻贡献科技创新应用成果。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融合创新不仅为医疗科研的夺关闯隘注入新活力,还助力大湾区制造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拨云见日,构建智能制造现代产业链,加速高质量发展步伐。

  广汽集团、东风日产等车企厚植扎根,优势互补,完整产业体系初露雏形;格力、格兰仕、美的等抢占新基建赛道,抱团出海,共谋发展红利……粤港澳大湾区正着力强化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一走廊、一中心、三枢纽、多平台”创新合作空间布局,促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向珠江东西两岸各市延伸,向世界迸发创新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表示,华为、大疆等创新型企业激发活力,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外资项目相继落户,广东经济的活力、潜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协同发力 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好多政策落地了,无论是资金补贴,亦或是办证时间减免,我得到的帮助非常大”。叶晓峰感触颇多。

  一年前,在广州南沙政策帮助下,香港青年叶晓峰创立哲思儒(广州)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跨境电商的产品和服务。“以前注册公司走的路程、花费时间相当长,现在3天就可以创建公司,还有房屋补贴、交通补贴。”叶晓峰说。  

  今年5月,广州南沙印发实施“港澳青创30条”,“湾区启梦港”南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总部基地交付并投入运营。共青团广州市南沙区委员会书记、广州市南沙区青年联合会主席宋晓冬认为,南沙政策为港澳青年提供学业、就业、创业、置业与“食住行”服务,促进大湾区内人文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推动与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衔接,在贸易便利化、投资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率先寻求突破,协调优化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更有竞争力的税收环境,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高水平营商环境,以制度创新促进大湾区要素高效流动。

  疏通资本市场“毛细血管”少不了金融活水的滋润: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便利居民个人跨境投资,探索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为实体经济添羽翼,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进一步开放时机已经成熟,下一步将提高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以对外开放促进对内开放。

  共谋共享 实现“硬联通”和“软联通”双赢发展

  深中通道中山大桥主塔建设进展顺利,香港、深圳间第七个陆路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启用,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投入使用……伴随基础设施的加速衔接与联通,“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愿景正照进现实。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基础设施“硬联通”日益完善,如何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大湾区“硬联通”和“软联通”双赢发展?

  深圳大学副校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张学记院士认为,从宏观上看,粤港澳三地应发挥科研资源和产业互补性强的优势,将区内城市群有机结合、有序分工,形成“硬联通”和“软联通”整体联动态势。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说,作为大湾区制度创新排头兵,近年来广东自贸区在商事制度改革、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等方面深入探索,如今已经拥有良好的物质、人才基础与营商环境,未来将直面挑战,化压力为动力,取得更大作为。